眼科和视光学界公认,近视的原因有二。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这里不讨论。近视眼发病的第二个原因是环境因素。近视的环境因素,是最有争议热门话题。有模糊论,调节论,眼肌压迫论等。许多视光学专家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做了大量调查和实验。
1961年YOUNG证实了长时间近距离视物会形成近视的假说。用九只猴子固定在椅子上,头部加领圈,限制头部运动,只能注视38cm处,8个月后近视度为0。25-0。33D,一年后为1。00-1。25D。
1980年WAIIMAN根据小鸡从侧面看远,从嘴前看近的特征。将小鸡眼前的侧面挡位,只能从嘴前看近。4—7周后,小鸡的眼轴变长,全部是近视眼。
1997年杭州全国屈光学术会议,关征实教授总结发言,强调近视眼的环境因素是: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徐广弟教授说:青少年时期,眼球发育尚未成熟。从事长久紧张的近视作业,则环境因素就成了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温州医学院介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为了明视物体,调节不断加强,睫状肌持续收缩,引起紧张和痉挛而诱发近视眼。由于抵御睫状肌压力,被过分牵拉的脉络膜不能恢复原状态,随之缺少弹性的巩膜变形,眼球后极延长而使近视发生和发展。
眼外肌的压迫:当长时间近读时,双眼同时集合运动,过度的调节伴随过度的集合,眼外肌对眼球产生压力,在内直肌的收缩压迫下,导致眼球后壁扩张,后极部巩膜伸展,而发展为近视。
依视路公司介绍:COMET研究,由著名美国国家眼科协会(NEI)执行,历时3年,选择469名近视学生研究。认为,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眼持续性疲劳。近用眼太久,紧张的调节会自然减弱,外界物体就会成象在视网膜之后,所谓“调节滞后”。视网膜成象模糊。为了使象清晰,眼轴逐渐拉长,使近视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