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黄帝内经》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中,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各种动物包括人眼的视觉功能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中医近视症状"目不能远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之为"能近怯远证",傅仁宇《审视瑶函》 称"近觑",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与大多数动物一样,人初生时眼球较短,仅有16~18mm,大多有+2~+4D的远视。在人生的第1~2年里,人眼迅速正视化,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时,人眼球轴长已接近23mm。3岁后,直到13~18岁发育成熟,人的眼球仅仅增长1mm。通常将12岁之前称做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在这期间,可以通过调整眼轴长度来调整眼的屈光度。新的研究还表明:人的眼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昼夜节律,其屈光度一生都在不断地变化。Gwiazda J等(1993)长期研究发现,在儿童1岁以内便可通过一系列的眼科检查对其将来是否患近视进行预测。1995年,Mutti DO等研究表明,学龄儿童较婴儿期的屈光状况能更好地预测儿童近视。那些正视与仅有0.50D远视的儿童与青少年较远视大于0.50D的同龄人更可能发生近视眼。那些有逆规性散光的儿童患近视眼的危险性更高。Zadnik K等的纵向研究表明:对于散瞳验光低于+0.75 D的3年级学生进行近视眼预测,其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3.3%。增加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检查等指标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近视学生屈光阈值具有明显的规律性。6~14岁学生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8~10岁下降最快。6岁、7岁两个年龄组均为+2.00D,8~13岁每个年龄组以0.25D的级差递减,14岁组为0.37D。屈光阈值的提出为预测学生近视眼提供了判断价值。由于近视眼的近乎不可逆性,根据眼球发育规律进行科学预测,对潜隐性近视患者及早预防,对于近视眼的防治成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郑荣领、翟黎东指出,学生屈光度的降低往往早于视力的下降。视力正常的学生当中,从屈光学上讲,屈光度为零度的正视眼为数很少,更多的是远视眼,可占80%以上,近视眼也可占到近20%。亦即有屈光学上已经是近视眼,但仍能维持正常视力的"假性正视"存在。根据目前的学生"视力监测公告制度"和"近视眼防治工作制度",等到视力下降后再进行矫治,常常会痛失防治近视的最佳时机。即便是那些假性近视患者,通常亦很难接受低度凸透镜矫正。未病先防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防近"原则。根据眼科学与学校卫生学的资料,我国学生8~9岁以后,近视率即迅速上升。加强对于学龄儿童的屈光学监测,对于有近视趋势的潜隐性近视患者,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学生的近视眼防治工作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